中国一向就有“虎父无犬子”的说法。
这种说法其实涵盖了两层意思:一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父亲英雄,儿子也差不到哪里去。二是赋予了对成长的一种期待,希望将来儿子也能像老子一样,建功立业,飞黄腾达。
长期以来,说者愿说,听者愿听,左右相宜,俗套却不俗气。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着太远太长的距离。前者客观存在,后者则是主观愿望。
实际人人也都明白,很多时候虎父未必无犬子。反之,老子无能,也并不代表儿子就一定要窝囊。此中现象,历史上比比皆是。
在《三国演义》中,戏剧性的变化当属刘备祖孙三代,最终就是刘备打江山、刘禅负骂名。而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有一个儿子刘谌却又是个极为刚强的人。当刘禅决定出城投降的时候,刘谌先杀妻弑子,然后自杀而亡,誓死不降。
刘备祖孙三代的经历,掺杂了太多的传奇色彩和政治因素,刘备是不是虎父、刘禅是不是犬子并不能从表面现象来揣度。至于刘谌,完全算是一个烈士,更不能以此推断将来的刘谌就会有多大作为。
抛开刘氏宗亲的荣辱浮沉不讲,将“虎父犬子”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极为贴切。这个人就是曹真的儿子曹爽。
想当年,曹真是魏明帝时期的辅政大臣,经常与司马懿并肩战斗。曹真领兵打仗的诀窍就是与手下人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有时候朝廷发赏不多,他就拿出自己的钱财贴补将士。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因此他的手下都是忠心耿耿,奋不顾身。曹真的带兵方法和处事原则就连司马懿也为之敬佩,尊崇有加。在曹真辅政期间,司马懿从来不敢轻举妄动,除了积极配合,认真工作,没有别的选择。
但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儿子曹爽却是个庸才。曹爽继承曹真大将军位之后,立即率军攻蜀,本想借此博得面上荣光,结果一战下来被人杀得丢盔卸甲,狼狈逃回,损失巨大。
更要命的是,曹爽还有一个刚愎自用的毛病,谋士良言根本听不进去,反倒把身边那些阿谀逢迎之徒当做知己。对此,司马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为了重新秉政,趁着曹爽陪皇帝出城狩猎的机会,带人进宫夺了兵权,包围了大将军府,并派人出城,让曹爽投降。这时,城中的桓范见城中有变,就带上大将军印赚开城门,飞马报告曹爽,并建议曹爽以天子和大将军之名号令天下,共同讨伐司马懿。
按说这时,司马懿虽然控制了城中局势,却是名不正、言不顺,魏国大部军马都在城外,只要曹爽登高一呼,司马懿也就完蛋了。但曹爽因为迷恋家中老小、美妾,放不下偌大家业,始终是犹豫不决。最后权衡再三,还是听信了司马懿“只夺兵权,不害性命”的诡计,乖乖回去做他的“富家翁”去了。结果一到城中,立即就被控制起来,最终被司马懿害了性命。从此以后,魏国皇权一步步衰落,最终落入了司马氏手中。
曹真与曹爽,一个是虎父,一个是犬子,行为做事天壤之别。
没人苛求一定要“虎父无犬子”,像曹真曹爽父子这样的状况,放在平常百姓人家倒也无关大碍,但要放在国家社稷的位置上就非常危险了。个人成败尚属其次,关键是江山瞬间易主,祖宗基业轻易拱手于人,怨不得桓范被杀的时候不禁嚎啕大哭:“子丹(曹真字)能人,何生如此畜生!”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