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的封建中国,大小皇帝不计其数,但真正配得上“千古一帝”称号的,争议最小的就属他了。
提到李世民,我总是不禁想到先秦的一位英主,他就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李世民和他有相近的精神品质。可以说,李世民是升级版的赵武灵王。无论文韬还是武略,抑或马上骑射功夫,李世民应该都不落赵武灵王下风。而李世民的功绩,是包括赵武灵王在内的所有华夏君主望尘莫及的。
李世民对汉民族的最大贡献,是令汉民族找到了“世界一哥”的自信。从此,汉民族以“唐”为荣,就像现在海外中国城取名“唐人街”一样,“唐人”成为汉民族永远骄傲的历史标记。
而作为盛唐的开创者,李世民展现的是汉族君主罕见的“世界领袖”气质。他的视野是没有围栏的,他管中国的事,也管外国的事,他并不认为,中国领导人是关起门来“自称一统”的,而是应该做名副其实的“天下共主”。
中国的皇帝万万千,何以出现李世民这个别具一格的“天下共主”?
有人认为,这是李世民的“血统”造就的。关于李世民的“血统”身世,正史没有给出明确记载。而有考古学家根据《步辇图》留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画像推测,李世民含有鲜卑血统。这种说法并非仅凭察言观色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地理依据。李渊家族祖籍西凉,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那里通常是胡汉杂居。所以李姓虽属华夏大姓,但李渊家族却被推断为带有鲜卑血统的胡化汉人。后世曾为“李氏是汉是胡”争论不休,但我以为,李唐是否带有胡人血统,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具有胡人血统的中国皇帝多矣,中国南北朝之北朝十六国国君中,有十五国国君均为胡人,但他们没有造福中国,却祸乱了中国,“五胡乱华”中就包括鲜卑人。为何独李世民创造了不一般的辉煌?
所以,我这里探究的重点,不是李世民的家族血统,而是他的精神血脉。对于华夏民族而言,这是更重要的事。
李世民的精神血脉来自何处?
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其初之血统亦未与外族混杂。总而言之,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
这就是说,李世民家族的男人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但确实染上了塞外胡风,因为他们的母系是胡成一片的鲜卑族。南北朝末期,鲜卑是融入中原最深的胡人,李渊母亲独孤氏、妻窦氏,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妻长孙氏,都属五胡中的鲜卑族拓跋部。
从这个渊源讲,鲜卑作风势必影响到李世民的精神构造。南北朝之北魏王朝,就是鲜卑拓跋式所创建,国运上百年。统治者虽以儒风治国,但尚武精神却一直为文化的主流,君主尚武,民间也是如此。男女从幼年起便接受驯马骑射文化。如魏太武帝拓跋焘,自幼习武,性格刚毅,十六岁时率领一支轻骑兵,面对柔然大军五十层包围圈,毫不畏惧。他镇定自若,冒着矢石飞身冲杀,最后冲破敌阵,以少胜多。
诸如鲜卑太武帝的这种英勇之风,后来在李世民的作战中也频频出现。
李世民在西凉长大,从小就继承了鲜卑人的尚武习俗和血性,正如他后来所说“少尚武威,不精学习”。从小就喜练武扬威,习武的兴趣超过了读书。
李世民是怎么成名的?那就是“年少救主”。
十六岁的李世民解了隋炀帝的雁门之围,一“仗”成名。这一仗虽然没有交锋,但却显出李世民的过人胆量,他用疑兵退了突厥,冒了很大风险,这绝对是一种英雄的品质。
李世民的胆略从小就显现出来,成年后更有登峰造极的发挥。例如,李唐统一中原的关键一仗——虎牢关之战,也是李世民的杰作。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全面展示了他超人胆略与武功。
在洛阳攻坚战中,唐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10万大军来援。大多数唐军将领认为王世充固守不出,城坚难破;窦建德又杀气腾腾,士气旺盛;唐军腹背受敌,难以两线作战,主张暂退以避敌锋。但李世民却力排众议,做出大胆举动:亲率精兵3500人火速行军,赶在窦建德之前进据虎牢关,对战河北十万大军。
三千兵马对十万大军,已足够大胆。但李世民嫌这个胆量还不够。到达虎牢关后,李世民胆大如虎,亲率精骑500深入十万敌军驻守的大营。在敌军营前,李世民故意暴露自己,引诱窦建德出动骑兵追击。其实这是他的大胆一计。在来窦军大营前,早已派遣大将秦叔宝、程知节率兵沿路设伏,自己这是涉险当诱饵。他一马当先冲击窦建德军营,转而拨马就走,待窦骑兵追杀,进入预先设伏地点之后,李世民再和伏兵合到一处,折回突袭,瞬间歼敌300余人。此战虽然小胜,却大挫窦军锐气。因为唐军主帅以大无畏气概展现了“战神”的必胜信心。
此后,他预伏精锐骑兵,取得虎牢之战胜利,主力回师洛阳城下。王世充看到唐军囚车里的窦建德,感到大势已去,于是抵抗意志崩溃,献城投降。虎牢关之战,唐军消灭窦建德主力,又迫降了王世充守军,夺取了中原要地,取得“一举两克”重大胜利。这是李唐进占中原的决定性胜利,也是一统中国的关键之战。
可以说,李世民是靠非凡胆识赢得此战。虎牢之战中,他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果敢体现得酣畅淋漓。一般情况下两军交战,“诱敌深入”的事主帅是不去做的,通常是部将完成,而李世民却敢于冒险,显示了非凡勇气:他打闪电战突袭战,用的都是骑兵,并身先士卒,这样的主帅令敌人胆寒。
面对这样的铁血对手,哪路反王能够匹敌呢?
做了皇帝后的李世民,把他的精神血脉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气质。他所开创的盛唐,“雄风”尽吹。
所谓“大唐雄风”,到底“雄”在哪里?
雄壮的体魄只是“雄”在表面,更深的“雄”,“雄”在打造主导世界之“领袖国”国体。
李世民将“塞外精神”与“中原文化”完美结合,制造了一个出色产品,那就是大唐“二元体制”。用日本学者谷川道雄的话来讲,这种体制是“胡汉二元体制”,而中国学者陈寅恪则称为“胡汉分治”。
“二元体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突破“内敛”传统,实行开放政治。天下君臣共治,平民子弟“仕进”之路四通八达。唐廷录用官员不问出身、不分贵贱、不分华夷。开放式政治,使大唐进入了“海纳百川、众望所归”政治大国行列。
“二元体制”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促使“儒教溶了”。隋唐前的统一时代,大都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而且是独尊儒家,当你的思想与儒家不符时,就是离经叛道就会遭到打压。这样就扼杀了其他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挤压了思想空间,思想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何况是文化?如果只有一种思想,那么即使这种思想最适合时代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同样也会逐渐落后。所以,唐朝不搞儒家一言堂,“尊而不独”是他们的官方态度。唐朝科举把儒家学说作为考试内容,但不奉儒家教条,考试同时也包含诸子百家内容。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甚至出现了三元化:“佛道儒”三家并举。
当然,领袖国光靠软实力是不够的,不可或缺的是锋利的牙齿。
“二元体制”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兵家合了”。
唐朝军队,拥有世界无与伦比的一个强项 ——“胡汉合流的军事力量”。“胡汉合流”将唐军打造成一支以汉人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战队,这里就包括打破传统作战模式的“铁骑”,前有“玄甲兵”,后有“神策军”,在对外作战中,几乎战无不胜。盛唐时代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从来没有超过三万人,但却控制着西域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震慑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并还有余力数次主动进攻阿拉伯帝国,其强悍可见一斑。
李世民的气质及汉民族的“唐风”赢得了世界尊重。唐主被西亚诸国尊奉为“天下共主”之“天可汗”,确属名至实归。
查看更多关于【历史解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