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揭秘晚清至今的20大武林高手 有哪位开国将军?

风云人物  2020-12-12 02:380

揭晚清武林十大高手排名 黄飞鸿霍元甲名列其中

1、武林高手——董海川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1797-1882),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幼年喜学各家拳术,及长访师江南,在九华山下见一壮汉盘树绕行,顺逆转换之间辫子竟可立起(气血充足的表现),便向前询问。壮汉指引董海川去其师父云盘老祖处。自此,董海川在九华山云盘老祖门下学艺,历经几个寒暑,尽得其艺;临别时师父赠双钺并叮嘱:武艺已经是高手中的高手,但转掌(当时还没有八卦掌这个称呼)这门练法并不完善,你要把它完善起来并发扬光大。

董海川下山后来到了京城,经人介绍于京师肃王府中任杂役(董海川入王府但并不是太监,一是王府杂役不是一定要太监才能做;二是当时董海川早已成年,而要当太监一般都是自小阉割且有生命风险,更别说一个成年人了,要是阉割那是九死一生。在现今的程式八卦掌中,认为董海川不是太监)。

在一次王府的比武中,董海川端着盘子从众人身后跃到前面,救下被王府护卫首领沙回回(因为是回族人,姓沙,所以人们叫他沙回回。此人心术不正,但铁砂掌功力极高,董海川弟子马维褀与其切磋,被其掌力暗劲伤到后腰,当时无事,三天后重伤不治身亡。当然沙回回也没有好下场,这是后话。)从擂台上掷下的对手(此人被扔下时,大头朝下,幸亏有董才没被摔死),从而被肃王得知王府还藏有如此高手。董海川随即在场上表演了几样绝技,掌劈石磨、贴墙画等,据说最后一样绝技是绕树转掌,越转越快,最后脚下离地转树一圈,称为凌空八步。

当时,太极拳名师杨露蝉与董海川,在王府架起的网上比武,你来往后,精彩万分,最后平手收场。八卦掌自董海川之后,桃李盈门,流传后世。董海川寿享高龄,监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2、武林高手——大刀王五

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

王五出生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王五便想拜他为师,却多次吃了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李凤岗为其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五不负师父重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了师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当了镖师。

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区)自开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往广安大街)。顺源镖局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清江浦。他规范从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

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受捕。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9月27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刚毅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后悲痛欲绝。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攻打教堂。后因义和团运动发展不利返回北京,而在北京居住的期间又被小人告密。以致其住所终被八国联军包围,大刀王五为了不连累亲友只身负义,后被德军枪杀于前门外东河沿,时年56岁。

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当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

3、武林高手——黄飞鸿

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并非广东十虎之一, 广东十虎分别是: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飞鸿6岁从父习武,13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

后遇铁桥三(广东十虎之一)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黄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黄麒英谢世,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

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此外,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偕黄飞鸿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1924年在香港去世。

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身经百战,显赫辉煌。成为中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武艺高强且崇尚武德,推尚“习武德为先”,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德服人。他历主摒除门派之阂,能者为师,更是力排重男轻女之见,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组织女子狮队的武师之一。

其众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宽和林世荣,女徒弟莫桂兰、邓秀琼等最负盛名。其余的门人,亦颇有声誉,遍布粤港澳台、东南亚各地。他生前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被世人广为传诵。

4、武林高手——霍元甲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汉族。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为纪念霍元甲这位名震中外的爱国武术家,经天津市民政局审核并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故乡天津西青南河镇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为精武镇),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国人来津在戏园卖艺,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

霍元甲见了广告,并听说俄国人还当场信口雌黄,侮蔑中国人无能,极为气愤,当即邀怀庆会馆主人农劲荪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戏园,见到俄国大力士在台上吹嘘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国”如有能者,可登台较量。

霍元甲在台下哪里还坐得住,不顾众人劝阻,一个箭步,气宇轩昂地跳上戏台,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东亚病夫’霍元甲,愿在这台上与你较量”。此时翻译将霍元甲生平来历告知俄国人。

此俄国人闻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连忙将霍元甲让进后台,霍元甲当场质责俄国人:“为何辱我中华?”并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重登广告,必须去掉俄国人是“世界第一”的说法;

二是要俄国人公开承认侮辱中国的的错误,当众赔罪谢过;否则就是第三个条件:我霍某要与之决一雌雄,并命其当机立断,色厉内荏的俄国力士哪敢出场比武,只好答应了前两个条件,甘愿登报更正和公开承认藐视中国人的错误,从而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宣统元年(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也称奥比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

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

霍元甲逝世后,当时精武会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元甲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联,安葬于上海北郊。

转年,由弟子刘振声扶柩归里,迁葬于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十数年后,海内外精武分会达43处,会员逾40万之众。

5、“神力千斤王”王子平(1881~1973)

王子平(1881—1973),回族,生前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他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洲的一个武术世家,从学于鲁人杨洪修,精查拳、八极拳、龙泉剑。

王子平早岁行商关东,后投身军伍,以武术教练将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失败,他亦因避嫌出走济南。初以行商为业,往来各地,每到一地,多着意寻访武术名家,求学各门技艺;后弃商从戎,投济南镇守使马良兴办的军事武术传习所学习,从执教该所的查拳大师杨鸿修精习查、滑、炮、洪等拳及弹腿诸艺技。

1919年,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儿在北京中央公园献技,势甚嚣张,王子平激于义愤,当众挫败之。后又挫败西方力士马志尼、阿拉曼、柯芝麦、沙力文。在青岛时,曾遭日帝宪警围攻,王子平把他们一一掷至楼下。王子平后在陆军部马子贞部下任武术教练,在军中表演举石担、石蹬,以大力著称。

王子平先后在北京、天津、济南、张家口、南京等地传播武术,还曾在西北军中教授武术,门徒众多。1923年(民国12年)创办中国武术社,在上海“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上,与武术名家何玉仙、刘百川、高振东等登台表演武技。1928年(民国17年)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长,后任副馆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仍从事医业。王子平曾任第一届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摔角协会委员,上海中医学会理事,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市人大、政协、民委委员,上海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以及上海同济、静安区中心医院和体育医院等的伤科顾问。

1958年9月,全国武术协会创立,王子平当选为武协副主席。1959年,王子平任第一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赛总裁判长。1960年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缅甸,任武术团总教练。历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摔跤协会委员及上海市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伤科研究室主任等。

6、“神腿”杜心武(1869一1953年)

杜心武(1869年-1953年),名慎魁,号儒侠,人称南北大侠,道号斗米观居士,是中国著名的武术家,被万籁声称为自然门的第二代宗师,也是清末时的革命党员,曾担任宋教仁、孙中山先生等人的保镖。因为他身材瘦削,被称为侠骨。在日本留学时,曾经飞腿打败相扑,又被称为神腿。

驰名中外的武术家杜心武,从小拜武林怪杰徐矮子为师,学得一身惊人的功夫,早年在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做保镖。威震四方,被誉为“南北大师”。 1900年赴日本留学,他在那里认识了宋教仁,两人交识很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骨干,经宋教仁介绍,杜心武也参加了同盟会,并做了孙中山的保镖。

杜心武担任保镖,并不是每天跟随孙中山,主要是遇有重要会议时,由杜心武组织几个人在会场内外负责保卫工作。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杜心武曾一度离开政坛,闭门事佛。日本入侵华北后曾试图让他出面组织华北维持会,但被他拒绝。他离开日占地区回到湖南,后到重庆,1937年开始在那里任全国抗日群众运动委员会主任。

1939年复出,在重庆任全国人民动员会主任,赴各地发展党、会组织,与日伪军特周旋,为全民抗战奔走呼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杜心武下山,曾任湖南省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1953年因旧伤复发,咯血而逝,终年84岁。杜心武一生之中,徐矮子对他的影响最大。后来杜心武功成名就,徐矮子回到老家四川,杜心武无论如何苦苦相留,也留不住。此后,徐矮子再无音讯。

7、武林高手——韩慕侠

韩慕侠,直隶人,刚满12岁的韩慕侠,随父进津卖柴巧遇张绵文家护院周镖师,收其为徒,习艺3年。后投师张占魁、李存义学得八卦掌、形意拳。20岁的韩慕侠技成犹不自满,去南方云游,遍访名师。先后拜李广亭、宋约斋、车毅斋、应文天等9九位名师尽得国术真谛回津。韩慕侠将形意、八卦揉在一起,南北两派八卦熔为一炉,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于民国元年创建天津中华武士会。又于民国二年自办武术专馆(宙纬路宝兴里一套四合院内)。免费授徒(《益世报》刊登义务授徒启事)。

当时慕名学艺的南开学校的学生有周恩来、于文志、梁镜尧、何树新和岳润东等;北洋女师学生有刘清扬,直隶女师学生有乔咏菊、乔咏荷姐妹等。韩慕侠武术馆培养了不少武术精英。但是韩慕侠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不满足办武术专馆,而想用武术训练军队,把“以武术治国”的希望寄托在军队身上。韩慕侠的抱负年近50岁时才得以施展。当时受张学良将军之邀,出任十六军千人“武术团”的教官,团部设在南关下头鸿源里一号。“武术团”即大刀队,集训于杨柳青达二年之久。

在武术团,韩慕侠用八卦刀和连环枪的套路即用八卦刀中的“缠头裹脑”等动作要领施行顺步砍、拗步砍、左右砍、连剁带劈;把形意的五行连环枪的擘、崩、钻、炮、横五枪,变化为步枪的刺、拔、挑、崩、擘五个刺杀动作训练士兵,简单易学,有很高的实战价值。正当韩慕侠在杨柳青全力训练大刀队时,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出现了,由于军饷层层克扣,大刀队领不到军饷,韩慕侠只好变卖家产给士兵12个铜板,韩慕侠家业已空,大刀队也随之停止了活动。

韩慕侠训练的大刀队在东北军易帜后,被编入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七·七”事变前夕,日本进攻华北、侵略整个中国的野心早被国人识破。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根据当时的武器装备情况,就决定利用韩慕侠训练出来的千名武将,在各师团组织训练大刀队(也称敢死队)以抵挡日军。

据闻,张自忠属下的这位张团长并没走。他率领大刀队在马厂减河一带的小王庄、万家码头,西至唐官屯等地,与敌大战10数次。大刀队的武器不光是大刀,俗称:“二十九军三大件儿,长短枪,大刀片儿,鬼子见了腿打颤”。韩慕侠训练大刀队不仅重视武技训练,还十分重视对士兵的爱国教育和武德教育。所以大刀队队员的素质都是比较高的,打起仗来奋不顾身,骁勇无比。

在马厂减河一带他们与日军奋力拼杀,虽有很多人为国捐躯,但日军也伤亡惨重,死人不计其数。据百姓讲,当时流的血把马厂减河的水都染红了。日军战亡的死尸不敢在白天运。只在每日夜间用橡皮船和其他船只沿赤龙河和卫津河北运。这是大芦北口一带村庄的老辈人亲眼得见的。

喜峰口一战“大刀队”显威风。民国二十二年,日军发动猖狂进攻。驻守在长城一带的二十九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抵抗。大刀队在喜峰口换防之际,突遭万余日军进攻,双方激战,使日军伤亡惨重。因喜峰口是战略要地,日军又以3万兵力抢占喜峰口。我方刘汝明、冯治安、张自忠、赵登禹等部,决定将各部“武术团”受训成员临时组成大刀队,出其不意冲入日军阵地,将山头日军全部用大刀砍死。

次日,日军又疯狂全线进攻喜峰口、古北口。大刀队则埋伏在峰峦隐蔽处,待日军一到,便蜂拥而出,奋勇拼杀,给日军以重创。紧接着,大刀队又袭击了日军炮兵阵地,毁其大炮多门,大刀队勇士多数壮烈殉国。喜峰口一战,大刀队在抗日中显示了威力,给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

8、燕子李三 一代侠盗

燕子李三,河北沧州人。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乱世,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但这也为江湖好汉和武林高人纵横天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关侠义英雄的传说。而“燕子李三”,无疑是其中颇有名气的传奇飞贼,而且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品牌。

据《中国档案报》的报道,燕子李三原名李景华,1894年生于河北涿县。幼时随叔父到沧州落户,艰苦度日。沧州习武之人众多,他也跟着学了点武艺。因其禀赋较好,身体轻快,渐渐地爬墙上树易如反掌,非一般人所能比。由于家境贫寒,年纪稍长便开始四处偷盗,曾在河南、湖北等地屡屡作案,有一次竟然偷了洛阳警备司令白坚武家的财物,名声大振。每次,他偷来富人的东西分予穷人,因此有了个“侠盗”之名。

为了增强本领,李景华曾隐姓埋名到少林寺学艺,几年苦练,功夫大进。此后,他沿着平汉铁路线来到平津一带活动,曾在北平右安门外关厢居住,放开胆子大量作案,不久以后便有了“燕子李三”的名头。

燕子李三究竟有什么样的高超武艺?据当年燕子李三的辩护律师蔡礼回忆:“燕子李三确实会一些武功。他能头朝下,身子像壁虎一样紧贴墙壁往上爬,他曾在白塔寺高高的大殿墙壁上爬过,这一招儿叫"蝎子爬"。他还会点气功,不知怎么一用气,脚后跟的那块骨头便能缩回去。他随身带一条绳子,绳子一端拴一个铁爪子,把绳子往树上或木梁上一扔,铁爪就抓在木头上,他便顺绳子爬上去了。

正因为这样,侦缉队虽多次对他严加缉拿,但是很难抓到。就是抓到了也看不住他,他的脚后跟一缩,铁镣就脱落下来。所以他在北平曾七次被捕,七次脱逃。 ”

另据知情人松笛介绍,燕子李三每次作案前都要经过周密细致的摸底,并配有特制的药水和各类钥匙。之所以有“燕子三超水”的传说,是因为他本身具有蹿房越脊的本领,而且作案时常穿五六双布底袜子,这样就可以减少声响,不留痕迹。他在翻越高墙时,不是像武打小说中那样能旱地拔葱一样飞过去,而是“需脚蹬墙借劲,用手扒沿才能越过”。

1934年,燕子李三再次被捕,先被关在河北第一监狱,不久押解回北平地方法院看守所,接着转入北平感化所。次年1月,李三在监狱中患病身亡,时年40岁。

9、“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1860-1933年)

武功:三项全能-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大宗师,包括少林拳、通背拳等其它多种内外家拳术,后自创孙氏太极。

影响:一生击败各类本土、西洋、东洋高手的武学大师,其二子孙存周得其真传,也是民国有数的绝顶高手之一,父子睥睨天下群雄,是武林神话也是佳话。孙先生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其小女孙剑云女士是现任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孙氏太极拳的第二代掌门人。

孙禄堂,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完县东任家疃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着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有很多老武术家认为他是中国三百年来无人能及的真正高手,不知真假。但不管是赞扬他的,还是咒骂他的,不论是他的朋友,还是他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他是唯一得了三家“内家拳”真传的人(形意拳师从郭云深、八卦掌师从程廷华、太极师从郝为真,俱得三家真传)1918年孙禄堂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

民国初年,孙禄堂曾应徐世昌的邀请,曾任过北洋政府大总统的武宣官,也就是保镖队长,负责徐世昌和段祺瑞的人身安全工作,关于孙禄堂的腿功及速度,北洋军阀时的新闻报刊可以提供一些参照:“孙禄堂的腿功,是新闻事件。他和段祺瑞坐敞篷汽车,逆风而行,车速很快。段祺瑞头上戴着巴拿马草帽,被风吹走。孙禄堂跳下车追到草帽后再追汽车,司机还没意识到有人跳车,他就已经回到车上。”

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先生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着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又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搏击高手的联合挑战,可想其神威。

10、武林高手——郭云深

郭云深(1820~1901),直隶深县马庄人,家不富足,力食四方,兼访名师,闻刘晓兰先生名气,便访至易州西陵,也拜孙亭立先生为师练八极拳,住在刘晓兰先生处,这样刘晓兰先生与郭云深先生成了八极拳门中的“谱兄弟”。孙亭立先生见郭云深学拳已成,便让他也去山西李老能那里学形意拳。郭云深到山西太谷以同乡之关系拜见李老能先生,说明来意,并将八极拳中的刚猛猴拳和梨花大枪演示给李老能先生看。

李先生见郭云深所练手法灵速、气势严整而神气活妙,遂收为弟子。当时李老能以租种菜园为生计,郭云深帮助灌田、耕耘,一应事情非常勤快,深得老能先生的喜爱,便倾囊相授,郭十二年后艺成。后来因铲除恶霸,犯了人命官司,被关进监牢,仍苦练功夫,由于项上有枷,脚上铁铐的缘故,练就了只能迈出半步的绝技——半步崩拳,所以,后来郭云深名扬大江南北,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称。

郭云深在当时武术界很有声望。他的练拳,静如泰山,动如飞鸟。如遇不测之事,只要耳闻目见,不管对方拳棒有多快,皆能避之。有一次郭云深想试试自己的功夫,让五个壮士各持一木棍,其一端顶住郭云深的腹部,郭云深一转腰,将五人打出一丈开外。对形意拳理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遗著有《能说形意拳经》一书。郭云深在北方数省教授学生多人,晚年隐居乡间,七十余岁而终。

11、武林高手——叶问

作为一代武术宗师的叶问其实个子很矮小,身高仅1.63米,身材瘦削,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颇注重仪容清洁,喜穿深色长衫,即使平时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叶问从不喜欢像其他的武师一样,一身“身穿精武装,腰束纱带,脚踏精武靴”的打扮。他如果上街,人们往往把他当成是“当铺里的掌柜”或是“私塾的教书先生”,绝对不会想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师叶问。

叶问,本名叶继问,于1893年出生于广东佛山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叶问在上学读书之余,爱上了传统武术,叶问七岁时,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

咏春拳是少林嫡传武功之一,属于南拳派系,相传起源于清朝中晚期,由对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术大师五枚师太创立,后传与严二及严咏春父女,严咏春原籍广东,少而聪颖,行动矫捷,磊落有丈夫气,她对这种拳术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因此这种拳术以后也因严咏春的名字而被称为“咏春拳”。所谓南拳北腿,咏春拳就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也是一套非常特别的功夫,因为它基本上只有三套拳法,非常简单直接。咏春拳立足于实战,长处在于贴身近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攻守兼备并且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小,可以用最小的力量发挥出最好的攻击效果,是南拳中最具实用性和技击性的拳法之一。在很多功夫片里,我们都能看到主角苦练木人桩的情景,包括成龙的经典《玻璃樽》和前不久刚刚上映的新片《夺标》。而在各门各派的木人桩训练里,咏春木人桩可谓是独树一帜。咏春木人桩的练习可使人的肢体受到冲击力和反作用力的锻炼,并着重练习拳脚的硬度,从而在攻击时收到“无坚不摧”的效果。

陈华顺是“南海拳王”梁赞的高徒,他与叶问的年龄相差几十岁,叶问跟他学武时陈华顺年事已高,所以以后叶问常常称呼师父陈华顺为“华公”,陈华顺自从收了叶问为徒后,以后就没有再收过任何弟子,叶问成为陈华顺的关门弟子。陈华顺见叶问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且善于思考,对他极为喜爱,当时陈华顺的儿子不太争气,曾经偷了父亲藏在枕头箱底下的药书和武术书到当铺换了六十两银子,陈华顺知道后非常生气,赎出书后马上把书送给了叶问。陈华顺在教给叶问咏春拳时,他的大弟子、叶问的大师兄吴仲素常常在一旁协助,将咏春拳奥妙向叶问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六年后陈华顺染病不起,临终前特意嘱咐大弟子吴仲素好好照顾叶问,帮助叶问完成咏春拳学业。吴仲素为人豪爽,受师父所托,对师弟叶问更是尽心尽力照顾。陈华顺逝世后,叶问又随吴仲素苦练三年,武功比以前更大有进步。

叶问十六岁时奉父命离开佛山,赴港求学外文,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期间,经同学介绍,他认识了“南海拳王”梁赞的次子梁壁,跟随梁壁深造咏春拳近四年,梁壁将其父的武术精妙之处尽传给了叶问,叶问的武技得以突飞猛进。

叶问返回佛山后,长期从事军警教拳和私人教拳工作,他广泛结识佛山武术大家,经常与武术界各门交流切磋,又不断得到高人指点,使咏春拳技能臻入化境,被誉为第二位梁赞。

在日军攻占佛山后,叶问的过人功夫,早被日本宪兵队闻悉,就准备邀请叶问担任日本宪兵队的武术教练,叶问不愿为日本人效力,更不愿因此成为“汉奸”,就拒绝了日本宪兵队的邀请。日本宪兵队队长在盛怒之下,指派武术高手与叶问比武,事先讲明,如果叶问被打败就要听命差使,叶问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只好接受比武,日方派出的武术高手身材高大,叶问摆出咏春桩手,目视对方一言不发,诱敌深入,对方抢先出手,以箭标马进迫,叶问随即变前锋的桩手为耕手,耕去对方箭,并同时转身跪马,拿正对方前腿之后膝位,迫使对方突然失去重心,对方虽未中招,却是败相毕露,叶问也及时收招,说了一声“承让”跳出比武场地,真是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比武后的叶问,担心激怒日寇,就暂时离开了佛山,暗中却帮助地下抗日组织开展各种抗日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因身怀绝技,应邀进入县政府刑事单位任职,担负追捕盗贼劫匪等工作,曾亲手侦破佛山沙坊之劫案,并在升平路升平戏院内亲擒劫匪,颇得上级赏识,以后,叶问又担任过广州市南区巡逻队长等职务。

1949年,56岁的叶问经澳门来到香港,经朋友介绍,于次年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以后叶问又在九龙汝州街、利达街、李郑屋村、大埔道、大角咀、通菜街、大道东大王庙、青山道兴业大厦等香港多处地方设馆授徒。在此之前,咏春拳基本上是一种家庭式的教学方式,各咏春高手只是将拳艺传传授给自己的子女甚至族人,不但传人很少,而且流传范围也比较小,咏春拳除了在佛山以及广东部分地区外,在其他广大地区并不为人所知,像叶问这样开设拳馆大规模授艺,在咏春拳创立以来二百多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后来的二十多年间,叶问一直致力于推广咏春拳,使咏春拳得以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以后李小龙赴美国发展,创办“振藩国术馆”逐步成名,通过电影又使得咏春拳声名大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叶问在众弟子的协助下,先后在香港创立了咏春体育会和叶问国术总会,奠定了咏春拳传播、发展的基础。他以一人之力,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对咏春拳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2年12月,叶问在香港病逝,享年79岁。

12、李小龙 一生都是个传奇

李小龙原名叫做李振藩,自幼学习咏春拳,后前往美国求学发展,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哲学系。自创截拳道,融合东西方武术技击的优点和长处。击打速度恰似闪电一般迅疾,令对手防不胜防,具有很强的实战技击性。尤其擅长双节棍和连环腿。多次在擂台之外的非正式场合与西洋、日本以及泰国的搏击高手交手过招,屡战屡胜。

在凤凰卫视拍摄的《李小龙》纪录片中,对其一生做了简要的回顾。李小龙仅3个月大就在旧金山当地拍摄的粤语片 《金门女》中亮相。 1948年,李小龙以李鑫的艺名,客串参演了俞亮导演的《富贵浮云》。除了演电影外,李小龙还酷爱跳恰恰舞,少年时期曾获全港恰恰舞邀请赛冠军,在港期间曾以教授名拳师邵汉生恰恰舞,来换取对方教他中国拳法。

李小龙首次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的电影是1950年公映的《细路祥》,片中饰演一个从好变坏、从坏变好的孤儿,获得一致好评。 1959年5月,由于常与人争斗以致学习成绩不佳,家人将他送往出生地美国。 1960年上映的《人海孤鸿》是其赴美求学前的最后一部粤语片。

李小龙对中国电影业有着巨大的贡献,在香港的3部半电影,3次打破空前纪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全亚洲票房纪录,李小龙随即风靡东南亚。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总票房达到2.3亿美金。在泰国曼谷拍摄《唐山大兄》时,秒杀泰拳王察尔·铺。

李小龙生前曾自信地在一张便笺上写道:“我的明确目标是,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5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1970年,李小龙确实轰动了整个西方。

然而,1973年7月20日的猝然去世,使他没能实现自己对家庭的诺言。

13、“六合神枪”李书文(1862~1934年)

武功:八级拳、劈挂拳、六合大枪

影响:据真实史料记载,一生比武从未落败,花甲之年犹能下场比武。其大弟子霍殿阁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警卫官,最后一个弟子刘云樵,在国民党政府警备队服役,当过蒋介石侍卫队教官和警卫。而与刘云樵同时跟李书文学八极拳的李健吾,做过主席的警卫。《一代宗师》中张震扮演的角色“一线天”原型可能就是刘云樵和李健吾的混合体。

字同臣,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一生为人光明磊落,疾恶如仇。他以登峰造极的精技纯功,镇邪恶,御外侮,以武扬威,誉满海内外,是中国武术史上记载最靠谱的外家绝顶高手。幼时首拜八极五世传人张景星为师,习练八极拳三年。后拜在师伯黄士海门下习练大枪六载。练枪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境地,在家乡有“枪痴”之称,他的六合大枪进入化境,功艺俱佳。有人形容李之技艺高深:千斤坠可压趴烈马,大杆子可挑起石礅子,大枪可扎苍蝇而窗户纸不破。

李书文功夫精纯,最讲究“艺贵专精”,他追求的武术境界,就是如何自我强大并战胜对手。他说:“交手过招必须三者具备,即-有力降无力,快打迟迅雷不及掩耳,招打不知出奇不意。”是以一生鏖战,但几乎从未落败,他之所以不像孙禄堂一般落下“无敌”美名是因为性格太直,且喜较技,被诸多同行所不喜,加上缺少武德,过招必伤人,所以惹下很多恩怨,当然被人谣言中伤,故意贬其武功,其实他的功夫绝对不逊于孙禄堂,更是外家第一高手。在花甲之年与人比武仍战无不胜,还能枪扎李景林将军岳父的保镖“杨大爷”,崩肘撩阴碗震死“黑旋风神手”李振波,铁掌击毙北京挑战二高手。

武林中有句话叫做“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的威猛可知一斑。李书文教徒弟,总是现场教学,有来比武的,李让弟子、徒孙在旁边观看他动手过程,然后让弟子、徒孙下场比武,他现场讲解,由此可见李的王者霸气。其开山弟子霍殿阁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于1927年带弟子霍庆云赴天津张园与日本武士较量,二人皆一招胜敌,溥仪大喜,连称中国有能人,旋聘霍殿阁为他的武术教师兼侍卫长,直至奔赴长春建“伪满洲国”都一直伴随左右,后因霍太过为溥仪争面子,屡次打败日本武士而被日本人所忌,才于1937年罢免其职。

14、“宫猴子”宫宝田(1870-1943年)

武功:八卦掌

影响:先师承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弟子尹福,后董海川觉得天资难得,遂以亲授武功。《一代宗师》里章子怡扮演的宫二,其父正是宫宝田。年轻时其武功和勇名就已上达天听,27岁时被光绪帝召入宫,先后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近身侍卫,清廷最后一任大内侍卫总管,加封四品带刀侍卫。

字少滦,胶东乳山市马石店镇青山村人。其年少时贫困往端王府里送米,业余跟随王府众人学艺,因其天资卓越,被师父尹福认定是习练八卦掌的奇才,被带至师祖董海川面前夸奖,董握住他的手上下端详,连声说:“难得,难得!”再三叮嘱尹福着意培养。据说尹福每天要发给宝田一个木碗,汗水滴不满木碗,练功不能停止。五年后,因其勤学苦练,武功长进很快,被董海川相中,亲授八卦秘宗和八卦拳谱,成为正宗八卦游身连环掌的第二代传人。

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宫宝田护驾逃往西安,由于办事得力,时任大内总管的他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赏识,钦赐“黄马褂”一领。但后因清廷势颓而遁于家乡17年,1922年复出,受聘于张作霖。传说初见面时,张见其身材瘦小,貌不出众,疑其武功有诈。宫宝田窥透张之心思,愿与比试,遂退二十步外请张以枪击之。号称枪法百步灭香火的张作霖连射两枪,皆未击中,正欲寻觅再射时,却听宫宝田在其背后说:“我若想要大帅的命,恐怕不用大帅转头了。”张佩服至极,旋委其为东三省巡阅使兼奉军总教练。1928年黄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未随同行的宫宝田闻讯后甚是悲伤,后在张学良撤出东北时,告老还乡。

抗战期间,转战胶东的八路军将领许世友曾登门拜会,学习八卦掌精义。晚年宫宝田收徒极重人品,授拳时注意武德熏陶,灌输爱国思想,其得意弟子王壮飞潜心随其学艺十年,1949年后成为大陆八卦掌第三代宗师。另一爱徒刘云樵(号笑空,也是李书文的得意弟子,现居台北市))武功已入化境,成为台湾正宗八卦掌和八极拳大师。

15、“铁脚佛”尚云祥(1864年-1937年)

武功:形意拳、八卦掌、心意六合拳

影响:年轻时曾为清朝大总管李莲英护院十年,后在其师李存义设在北京的沛城镖局,保定的万通镖局主持镖局。1931年受二十九路军军长宋哲元之邀,以形意五行刀技教练士兵“血战喜峰口”痛杀日寇长中华志气。武林中有句话叫做“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一代宗师》里四大拳派里刚柔并济的形意拳就是他这一门派的。

字霁亭,山东乐陵尚家村人。幼习外家功力拳,壮年比武不幸落败,而改拜师从形意拳大师李存义,改练内家拳法。李嫌他个小“像个小糖瓜”,不肯收纳,激得他发誓说:“糖瓜虽小,却要让它崩牙”。遂下苦工勤练,其功夫技艺很快在同门师兄弟中出类拔萃。李师甚喜,倾囊教授。尚云祥练功亦愈加痴迷刻苦,竟疏忽了自己的营生,造成生活拮据,买双鞋都很困难,只能赤脚练功,日久足掌竟坚硬如铁,一次练拳时劲发踩碎脚下青砖,遂被武林同仁赠雅号“铁脚佛”。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李存义带领弟子至山西避难,尚云祥随师西行。李带领尚云祥至其师叔伯处拜访,并两次拜访戴氏心意六合拳,进行交流。尚云祥因此拳艺大进,形意拳门下少有匹敌,甚至得到师叔祖郭云深的欣赏,亲自传技。在郭云深的指导下,尚云祥学成了日后最为人称道的三项绝技:大杆子,半步崩拳,及丹田气打。尚云祥醉心武学,此后又在北京家中,独自练习了十年,终于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最后自创“尚氏形意拳”,独步武林。

武林中传闻形意大师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这个赞辞也可原样用在后进之秀尚云祥身上,而且尚不仅崩拳厉害,其腿功更让人称道,艺成后大小比武百余次从未落败,但为人极其谦和,从来都不以胜者自矜,对待门人也是宽厚随和,武林中名声极佳。在《箭士柳白猿》和《倭寇的踪迹》导演徐皓峰整理的武林旧闻辑录《逝去的武林》里,尚云祥的传人李仲轩就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追忆自己在北京跟随尚师学武的经历,书中记载了一件趣事:尚云祥教李站“混元桩”,李半天不得其要领,此时尚云祥说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话:“你抱过女人没有?”就是这句令人大窘的话,却使李仲轩隐隐约约有所感悟,浑身一松,尚云祥便笑说:“对了!”

16、“武当剑仙”李景林(1885---1932年)

武功:武当剑法、杨氏太极拳

影响:晚年提倡全民国术化,国术能强身强国强种强族,强化振兴民族精神,促使蒋介石成立“中央国术馆”。曾是奉军着名军事将领,直奉战争后侨居上海,黄金荣和杜月笙都要给足面子,曾在国民政府里收过多名政要为徒,政治上影响最大。

字芳宸,号“广古川”,河北省枣强县人。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师从杨氏太极宗师杨露禅之子杨建侯,和杨澄甫是至交,并于少年时在关外偶遇恩师剑侠宋唯一,被授武当剑法。平生最嗜武学,直至中年,军务繁忙之中尤遍访名师,向太极高手孙禄堂、八卦高手贾凤鸣学习拳法和剑法,钻研极深,并将武当剑法发扬广大。李景林曾是张作霖麾下奉军第一方面军司令,最为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后因直奉战争引咎辞职,定居沪上。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李景林在上海奔走呼吁了一年多,要洗雪“东亚病夫”之耻,要提倡“全民国术化”、国术能“强身强国强种强族”,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人,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为了拉拢一位奉军高级将领,又可收买一点人心,蒋介石特派邵力子到上海,请李景林建立“中央国术馆”并任馆长。1928年3月24日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李景林出任常务副馆长,并开始掀起了一波全国学习武术的热潮。

为推动学武潮,李景林欲于1929年春办一个“全国打擂比赛”,苦于没有资金。他虽曾为奉军高级将领,也曾担任省长,却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当时他在上海的生活开支已很难维持,更无能力举办大赛。经过反复思考,李景林决定采取下策,走一步“险棋”。在一次与黄金荣、杜月笙二人的叙谈中,李景林表示要请他们帮忙举办“全国打擂比赛”,并请他们每人资助五万大洋,黄杜两人开始有点勉为其难,李见状拔出手枪放在台上,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是有名的‘大流氓’,这次我恢复本色,当回‘大土匪’,要劫持下你们两位流氓。”说完哈哈大笑,面无人色的黄杜两人直得连说好商量。

关于他真实的武功,坊间说法纷纭,有人说他位居高位,所以才能暴享大名,因为其部下喜欢在外面吹嘘其文治武功,加上因为身居高位,民间的练武者不敢贸然跟其比武,或者能战胜他也装作落败借机讨好李景林,所以才有其神话般的不败传说;也有人说他的武功深不可测,传说他和李书文交过手,且是唯一用兵器挫败李书文大枪的人,不知是否以讹传讹。总结来说,他确有推动国术的首功,单这点来论,他就足以名列青史。

17、“臂圣”张策(1866-1934年)

武功:通臂拳、太极拳

影响:比武时曾一招就撂飞张作霖的警卫,张作霖最倚重的贴身保镖,张学良的恩师,太极五行通臂拳之祖。

字秀林,直隶香河县马神庙村人(今属天津市武清区)。自幼习练家传戳脚、二郎拳、黑虎拳等拳术,后机缘巧合学得五猴通臂拳。十二岁离家进京,拜杨式太极拳传人杨健侯习练杨式太极拳二十余载。壮年后又得“祁家门”传人王占春授通臂拳,王、张二人相互切磋九载。王占春去世后,张策又得一韩姓老道指点练功,悟彻通臂和太极奥秘,至此,张策师承众家之长,尽得武术奥妙,将太极拳融于通臂之中,为创造“太极通臂”拳种之第一人,一改太极拳柔化刚出、沾衣发力的技击特点,使通臂拳的技击变成了硬化柔出,沾衣发力的崭新风格。

张策成名前异常刻苦,常年是三更起床,身穿铁坎肩,穿每只二十几斤重的铁鞋练功,故成名后被武术界誉为“臂圣”和“铁鞋”,分别形容其通臂拳和腿功的厉害。他和孙禄堂交情甚好,张策对孙总是以侍兄之理相待,孙也对其武功很是欣赏,经常与其切磋拳理。张策曾于1924年被张作霖请到沈阳做保镖并教其两个儿子,1928年皇姑屯事件张作霖死后,张策便任奉天国术馆任副馆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到北平,任教北平国术馆。1933年夏,中央国术馆在南京筹备第二届国术考,主办者诚邀张策赴南京任副总裁判长,张策到任并于考试后即留中央国术馆任教。

张策除了精技击,更精刀法。着名武术家吴图南在他的《国术概论》中称赞到:“…山、陕、燕、赵之地,未有出其右者,其平生以刀法最精。四方有名士,每与之较者,刀必落地……。着者于民国二十二年夏始遇先生于首都,畅谈刀法之理,妙不可言,恨相见之晚也。于是由吴鉴泉介绍,而拜先生之门。只因时间仓促,仅学刀法之应用,未暇及于拳、剑、枪。至今忆及之,未尝不五中怅然也。”

18、“最后的镖王”李尧臣(1876~1973年)

武功:三皇炮捶、太极拳无极刀

影响:京剧武生宗匠杨小楼为演《安天会》(即《闹天宫》),曾向他请教猴拳;京剧旦角大师梅兰芳为演《霸王别姬》,亦向他学剑术。29军副军长佟麟阁曾特聘他教部下大刀,喜峰口一役,“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让其无极刀法从此天下闻名。

河北冀县人,是民国武术名家中最长寿之人,年近百岁方逝。年轻时走镖为生,18岁进北京八大镖局中历史最久,声誉最着名的会友镖局。入镖局后即拜三皇炮锤外,又学十八般兵器,及水上、车上、马上功夫,同时还练蹿房越脊、飞檐走壁和飞镖暗器等功。李尧臣在会友镖局前后计27年。1921年,经营了300年的会友镖局解散了,李便在天桥水沁亭开设“武术茶社”,继续倡导武术。

李尧臣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经历了前清、北洋、日伪、民国、新中国等各个时期,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表演过八仙庆寿剑;教过京剧武生大师杨小楼演《安天会》(即《闹天宫》)中的猴拳动作;亦教过京剧旦角大师梅兰芳《霸王别姬》中的舞剑手法;他开过北平名声鼎盛一时的“武术茶社”,也主持过名声赫赫的“北京精武体育研究会”;他在擂台上击败过日本拳师;解放后,他年已古稀,还在怀仁堂为新政府班子作过精彩的武术表演。

但他一生中最自豪的却是应29军副军长佟麟阁之邀教授其部下用大刀临阵杀敌,当时29军枪支弹药极缺,高层没有办法只能寻找武术名师教授普通士兵白刃作战。李尧臣根据战刀的特点,结合无极子路刀练法,创编出一种套路,起名无极刀。这趟刀实战性很强,挥舞起来,既可当刀劈,又可当剑刺,大大增强了士兵白刃战本领。在长城要隘喜峰口战役中,二十九军将士充分发挥了大刀的作用,追杀日军六十余里,砍杀敌人数百名,缴获大炮十八门,成为当时极为振奋全国抗战士气的事迹。

19、武林高手——杨露禅

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神丐》以及最新热播电影《太极1》和《太极2》,就是根据上述杨露禅学艺故事虚构创作的。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先生所传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志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的。以后,杨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因而在太极拳界杨式显然是执大旗地位的。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20、人称"猛张飞"——许世友

许世友(1905年~1985年)提起新中国开国将军之一的许世友,大家都知道他是河南新县人,有一身响当当的武艺,在战场上常常身先士卒,抡起大刀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人称"猛张飞"。可是有谁知道,许将军的这一身武艺与虎胆是从哪里来的呢?

许世友还有一个外号,叫做"少林将军",答案就在这里。不错,有的读者已经猜到了,许将军确实在少林寺待过,并且一待就是整整8年的时间。他在16岁下山以后参加革命时表现出来的过硬功夫与过人胆识,以及贯穿戎马生涯与生活始终的异常刚勇的作风,毫无疑问都是拜这段经历所赐。

无独有偶,曾与许世友将军共事于南京军区的副司令员钱钧中将,也有5年在少林寺学武的经历。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星河中,少林寺走出一位上将一位中将,关于他们习武的故事至今还在军队与民间流传。可以想见,与少林寺的特殊关系,影响他们的不止是体魄和意志,他们的整个生涯也被罩上了一层浓厚的传奇色彩。

许世友1905年出生于新县,现在河南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区,关于他为什么去少林寺,具体原因似已难弄清楚。一种说法是许世友家境贫困,兄妹7个,父母实在养活不了他们,就在逃荒的路上,把许世友送到了少林寺;另一种说法是,许世友的祖母生过一场大病,久治不愈,他的父母便求菩萨保佑,许愿如果老人病好就送孙子出家信佛。后来,老人病好了,世友就被送入了少林寺。第三种说法流传最广,说许世友受当地一个地主的儿子的欺负,两人打起来,许世友失手打死了他,就逃到少林寺里避祸。

许世友进少林寺的时候才8岁,但穷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又能吃苦,因此很招师父们喜欢。许世友的法名叫做永祥,他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师父们端茶倒水,铺床叠被,扫地抹桌,虽然有时事情干不好免不了受师父们责怪,但他依然十分快活,因为师父们天天都教他练习武功。

许世友都练些什么功夫呢?平时,只要忙完了杂活,他就按照师父的安排站桩、摔棍、跑立砖、插沙、运气、打梅花桩等等。许世友练功十分刻苦,不怕流汗不怕流血,又因为是打小练习,因此长进很快,练就了过硬的功底。据说,他臂力过人,刀枪剑棍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在一同习武的人中相当出众,只要他不带练功用的"重身"沙袋,寺内数米高的围墙几步开外就能飞跑跃上;运足了气,三寸多厚的大方砖一掌就能击碎。与此同时,师父们经常给他讲"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武僧抗倭等故事,使他自小就形成了义气豪爽的性格和匡扶正义的愿望。

转眼间8年过去了,许世友觉得自己功夫学的已经可以了,也非常想回家与亲人团聚,就辞别师父与师兄弟们下山而去。临别时,很多人来送,许世友十分不舍,决定把名字永祥改为"释友",取一辈子做释家的好友之意。大概是后来嫌"释"字笔画太多,又改成了许世友。

许世友在1926年参加了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南征北战,屡立战功。29岁就当上了军长,解放后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少林功夫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在红军生涯中就5次参加敢死队,打了很多硬仗,每次都是身先士卒,舞着一把大刀冲在最前面。如果没有真功夫,想毕没有人敢这样,即便敢,也未必能从血雨腥风中闯过来,许世友也是因此得了个"少林将军"的美誉。

解放后,许世友的功夫虽然再难有用武之地,但他却坚持勤练不忘。据说,在他南京的家中摆满了刀枪剑棍等冷兵器,院子的大树上吊着沙袋,他也常常象战时一样,每每闻鸡起舞,活动拳脚。许世友一生,身体都很结实,象座黑铁塔。他于1985年秋去世,享年八十岁。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