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史上最强寡妇慈禧是怎样上位的 慈禧如何夺大权

历史解密  2020-03-16 06:050

道光皇帝死了,年轻的咸丰皇帝即位,中国即将迎来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如果,道光皇帝能像他的老祖宗一样多生几个儿子;如果,咸丰皇帝没有娶那个叶赫那拉氏的女孩;如果,咸丰皇帝当年摔死了而不是摔成了残疾……

帝国的气数

道光皇帝应该可以算是一个比较称职的皇帝,他不但厉行节俭,而且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康熙字典》自编纂结束以后,几乎所有人都恭维地称赞其一处错误都没有,偶尔敢于站出来指出错误的大都惨遭文字狱。道光登基以后,冲破传统观念委派王引之作《字典考证》20卷,纠正了它的错误。

道光在位期间,大清帝国的国势正逐渐走向衰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也曾进行了一些小的改革,如漕粮海运、票盐法以及取消封矿政策等。此外,他还整顿吏治,处理了一大批贪污官员。

帝国在道光皇帝的主持下,逐渐焕发了新的活力,只可惜那该死的鸦片战争,将刚刚燃起的一丝希望彻底浇灭。从此,道光皇帝患上了“西方列强恐惧症”,在坚船利炮的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

一晃十年时间过去了,晚年的道光皇帝自知时日无多,在帝国未来继承人的事情上却始终犹豫不决。他本来生有九个儿子,不料前三个儿子都英年早逝,四儿子奕詝(后来的咸丰皇帝)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可是道光皇帝对这个资质一般的儿子并不十分宠爱,反而对从小就聪明伶俐、善于变通的六儿子奕訢(后来的恭亲王)偏爱有加。

奕詝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不慎失足摔成了骨折,好了以后却落下了残疾,脚有些跛。无论从智慧和外表来说,奕訢都强于奕詝,道光皇帝内心还是偏爱奕訢。可是按照传统,皇长子如果没有大的错误,皇位就应该传给奕詝,这也让道光皇帝非常烦恼。据说道光皇帝晚年曾经多次将奕訢的名字写在了立储匣的密旨里。

但是奕詝和弟弟奕訢相比,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比奕訢要老成持重得多。这一点可是非常重要,尽管奕訢聪明机智,但是从继承皇位的角度上考虑,道光帝最终还是选择了稳重、仁爱的奕詝。

有一次,道光帝命诸子到南苑去打猎,出发前奕詝的师傅杜受田悄悄地对他说:“阿哥到了围场,只管坐观他人骑射,千万别发一枪一矢,你手下人也不准捕一猎物。要是皇上问起来,你就说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之长与诸弟竞争。这样一定能讨得皇上欢心。”奕詝听后,依计行事。

奕訢好表现,复命的时候捕获最多,而奕詝这边却一只猎物都没有,大家嘴上不说,暗地里都窃笑奕詝无能。道光也非常奇怪,问奕詝是怎么回事,于是奕詝就把师傅教给他的话说了一遍。道光帝听后果然大喜,说:“是真有人君之度矣。”

最后,道光帝选择了奕詝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也就是后面的咸丰。以奕詝的能力和变通,当上皇帝应该比平庸好色而短命的咸丰强很多,至少也不会有后来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把持朝政近半个世纪。可惜命中注定,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大清帝国的气数已定,注定要走上不归之路。

皇帝很郁闷

咸丰登上皇位时,年方20,可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可是他注定是一个极其不走运的皇帝,从做上皇帝开始,就要应付父亲给自己留下的一副烂摊子。

1851年,也就是咸丰元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席卷了整个大江南北的太平军起义,送给了咸丰皇帝一个大大的惊喜。

和每一个刚上台的领导一样,咸丰开始临政时也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没多久他就发现朝中积弊已久,国家更是面临着内忧外患。大清帝国就像是一艘失去了帆的巨轮,正一步步被历史的洪流拖向毁灭的深渊。咸丰皇帝努力想要将这艘巨轮驶上正确的航线,却发现远非他的能力所及,久而久之也就心灰意冷,只顾沉湎于美酒和女色了。

咸丰的郁闷,也和他的身体不好有关。野史上说,咸丰患有肺痨而且常年沉湎于酒色导致内虛,听人说喝鹿血既有利于肺,又可以壮阳,于是就在圆明园里养了大群的鹿,甚至去避暑山庄逃难的时候也想把鹿带上。

咸丰皇帝的郁闷,还有一部分是由于自己的兄弟奕訢。

在当上皇帝之前,奕詝和奕訢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奕詝的亲生母亲在他10岁的时候就抱病身亡了。于是,道光皇帝就把奕詝交给奕訢的生母静皇贵妃一起带养。奕詝和奕訢兄弟两人在上书房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习武,儿时建立的深厚友谊并没有因为立储的事情而受到多大影响。

奕詝当上皇帝后,对奕訢非常信任和看重,封他的母亲静皇贵妃为康慈皇太妃,又封奕訢恭亲王。后来,咸丰甚至打破祖制,任命奕訢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入军机处才两个月,就被提为“首揆”,当时奕訢只有二十一岁。

皇兄没有因为立储的事情猜疑自己,反而对自己格外恩典,奕訢自然力图倾情回报,哪怕肝脑涂地。但这时出了个意外,让两兄弟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也沉重打击了咸丰的精神。

咸丰五年,康慈皇太妃病危,咸丰帝因其对自己有养育之恩,也经常前去探问。有一天咸丰去请安的时候,正好太妃刚刚睡醒,还没睁眼,以为身边的人是亲儿子奕訢,就说:“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次,命也,汝宜自爱。”大意是说:“先皇本来是想让你做皇帝的,现在你没有当上皇帝,只能认命了。你要自己多保重啊。”皇太妃说完以后,才发现站在身边的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奕訢,而是咸丰皇帝,场面顿时尴尬至极。皇太妃于是转身装睡,不再言语。

从此以后,咸丰心里开始有了疙瘩,对奕訢也起了猜疑之心。过了几天,奕訢遇上前来看望母亲的咸丰,咸丰就问情况怎么样了,奕訢哭着说母亲恐怕没得救了,希望皇兄能尽快给母亲一个皇太后的封号。

咸丰帝听后支吾了两声,既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奕訢一时心急,以为皇帝同意了,当时想着争取让母亲活着获得封号,就急急忙忙地赶到军机处,命令大臣们准备册封典礼。

这下咸丰骑虎难下,只好勉强同意了封号,尊康慈皇太妃为康慈皇太后。但是,咸丰对奕訢的自作主张非常恼火,加上前面听到康慈皇太妃说的那些话,心里更是怒火中烧。

没多久,康慈皇太后去世。刚过几天,咸丰就开始找奕訢的麻烦,他以办理母后丧仪不周的名义,将奕訢赶出军机处,罢免一切官职,罚他回上书房读书。

咸丰做了11年皇帝,几乎没有一天是清净的,耳边总是那些内外交困的声音,桌上永远都是各地奏上来的坏消息。一个正常人连续11年每天都听坏消息估计也会崩溃,何况是一个被酒色掏空了身子还患有严重肺痨的病人?

终于,在英法两个强盗的联手冲击下,咸丰连家都不要了,带着老婆孩子逃到了避暑山庄。一路上的颠簸和惊吓,让咸丰脆弱的神经最终崩溃。咸丰皇帝死了,也许他是带着愤怒和屈辱死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立谁做接班人的问题上他没有遇到和他的父亲一样的难题,因为他只有一个儿子。

强势的寡妇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每一个软弱男人的背后,总会站出来一个强势的女人,一如历史上的武则天。慈禧太后就是这样一个强势的女人,强到可以把持大清帝国的朝政几十年。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出生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人,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3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没多久又晋封懿贵妃。

人们对于慈禧的评价,无外乎败家、保守、愚昧、卖国等等,其实不然。人没有生下来就大奸大恶的,所有的一切都要看后天的环境如何造就。慈禧的童年,应该也有过小女孩的美好憧憬,身为女子,她应该也有过黛玉葬花一样的委婉哀怨吧。

但是,宫廷里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不得不变得工于心计、老辣多疑。自幼就聪明机智的慈禧自然明白成王败寇的道理,几十年的宫廷斗争让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

生在满族的女子,每个人在经过皇宫选秀之前是不允许私自谈婚论嫁的。皇宫选秀每三年一次,没有选上的人才可以自己安排婚事,选上的就要进宫陪王伴驾。所谓一入侯门深似海,多少女子将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了深宫内院的寒来暑往之间。

年轻的慈禧是幸运的,她在获得皇帝的宠爱之后,顺利地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咸丰皇帝体弱多病,想必也影响到了他的生育能力,所以最终到死也只有慈禧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旧社会讲究母以子贵,正是这唯一的儿子让年轻的慈禧捞足了政治资本,更加得到咸丰皇帝的宠爱。咸丰甚至让慈禧代笔批阅奏章,也让慈禧有了接触政治的机会。但是这一切对于苦难的中国人面来说,却是不幸的。

咸丰帝死了,既然他只有一个儿子载淳,载淳成为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但当时载淳只有六岁,无法理政,弥留之际的咸丰留下了两道口谕:

一、 皇长子(载淳)立为皇太子;

二、 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鉴于大臣擅权的历史教训,咸丰又将两枚随身印章“御赏”与“同道堂”分别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作为皇权的象征。这就是说,在皇帝年幼尚不能亲政时,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谕旨,必须在谕旨前加盖皇后持有的“御赏”印;文末则加盖“同道堂”印,这样的谕旨才有效。

因载淳年幼,他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顺理成章地代理了钤印之责。这样,朝政的运作就形成了两宫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辅政的平行体制。咸丰临终时精心设计的权力分配方案,其实是想通过多方牵制达到权力的制衡,以确保皇权不会旁落。

但这样的安排,前提条件是双方必须通力合作,这对于专制王朝来说,显然不太现实。慈安太后不识汉字,对政治也不感兴趣,实际上皇权一方只有二十六岁的慈禧太后一人;而八位顾命大臣一边,则以肃顺为核心。慈禧太后和肃顺两人都是强势人物,根本就不可能通力合作。

肃顺与慈禧本来就有矛盾,咸丰活着的时候肃顺就经常劝他除掉慈禧,以免将来她把持朝政。咸丰皇帝一直没有表态,有皇帝给撑腰,肃顺也不敢对慈禧怎么样。皇帝死后,肃顺对这对孤儿寡母更加不以为然,在他的眼里,慈禧只是个盖章的机器而已。

既然有了矛盾,就要解决矛盾。解决的办法不外乎谈判和动手,对于强势的双方来说,谈判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动手了。多年的宫廷斗争经验告诉慈禧:先下手为强,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手不能留活口。

于是,她秘密派人联系留在北京处理事务的奕訢,邀他一起发动政变。此时的奕訢正在因为自己被排除在帝国权利中心之外而愤怒不已,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自然欣然应允。于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近百年的政变悄悄拉开了序幕。

皇帝驾崩,理应早日回京安葬,于是慈禧以皇帝年幼为由,要求载垣、端华护送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走,肃顺等人护送咸丰的灵柩慢慢回京。还没进城,慈禧太后就立刻秘密召见了奕訢,将八位顾命大臣分别擒拿。整个政变,从计划到实施,只用了三天时间。

政变成功后,慈禧论功行赏,封奕訢为议政王、军机处行走;随后又封奕訢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封奕訢的长女为固伦公主。

政变成功的第九天,载淳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弃原来的年号“祺祥”不用,改为“同治”。由于皇帝年幼不能处理政务,由两宫皇太后在帘子之后辅佐听政,史称“垂帘听政”。

慈禧胜利了,从此整个大清帝国都在她的掌控之中。从她长时间把持朝政来看,慈禧是成功的。虽然后来甲午惨败,又被八国联军冲入京城制造“庚子惨案”,人们普遍认为是慈禧一人的愚昧所致。其实,生在那样一个落后保守的国度,任何人也不一定比慈禧做得好。如果将她放在开明的欧洲,想必又是一个撒切尔夫人一样的“铁娘子”。而且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只能做得更好。

查看更多关于【历史解密】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