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书生报国的悲剧——孔融

野史秘闻  2020-10-02 21:350

孔融在《三国演义》中,不算主要人物,第四十回,孔融之死的原因是,曹操起兵三十万,欲扫平荆州,征伐刘表、刘备与孙权。孔融认为不可,并说“以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此话被郗虑报知曹操,同时他又在曹操面前,说起孔融往昔的狂傲,曹操盛怒之下,诛杀…孔融在《三国演义》中,不算主要人物,第四十回,孔融之死的原因是,曹操起兵三十万,欲扫平荆州,征伐刘表、刘备与孙权。孔融认为不可,并说“以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此话被郗虑报知曹操,同时他又在曹操面前,说起孔融往昔的狂傲,曹操盛怒之下,诛杀了孔融全家,在演义中就此落幕。事实上孔融的坎坷变幻,远不于此。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自幼以孝知名,文采蜚声一代,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仕途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中央,在汉末史上,充满着多变的色彩。

嘉平六年(171年),二十五岁的孔融,在司徒杨赐府为司徒掾(司徒府中的部门负责人),开始进入仕途。当时正暗中调查贪官,孔融检举的官吏,多是宦官亲族,此事尚书觉得畏难,孔融却严辞不阿。中平元年(184年),何进封为大将军,孔融奉命致贺,被阻于门外,愤然而去,为此何进曾派出刺客,刺客进言于何进,孔融名气大,此举不是争取人心的办法,当予重用才是,因此孔融又擢升为侍御史(主管宫中奏事,弹劾官吏等)。董卓专权时,又为司空掾,三日后,升迁为虎贲中郎将(负责宫中警卫),对董卓废立,孔融匡正直言,触犯了董卓,再转为议郎(负责顾问的应对)。

初平元年(190年),黄巾侵扰州郡,北海国(今山东昌乐西)地处要冲,董卓调任孔融为北海相(朝廷派往诸侯国的鉴察官),可能是董卓眼不见心不烦。

孔融在北海,以济世为自任,举荐贤才,重用儒士,尤其崇敬经学大师郑玄,在高密县(今山东高密)特立郑公乡。不久,幽州叛军突至城下,北海一片惶恐,孔融出城游说叛军,稳住了局面,又与别将夜袭幽州军,收在部下,但后来这些人还是叛逃而去。

初平二年(191年),孔融动员吏民,治军讲武,并与邻近互为联合。黄巾张饶所部二十余万,由界内经过,孔融酒后迎战,被张饶所败,退守朱虚县(今山东临朐县东),收集散兵,并安置被黄巾裹挟的四万余众,置城邑,立学校,推行儒术,彰显孝道,对于无家死亡者,予以妥善安葬。一年后,黄巾管亥又来攻城,孔融自料不敌,向平原相(今山东平原县)刘备求救,刘备以三千援军解围。

兴平元年(194年),北海处在黄巾的漩涡中,孔融退走徐州(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正值陶谦去世,曾力劝刘备担任州牧。兴平二年(195年),刘备推荐他为青州刺史。当时青州刺史有三人,田楷为公孙瓒任命;袁谭为袁绍所立,孔融仅占据北海国中一、二个县城。建安元年(196年),因孔融不依附袁绍,被其子袁谭所攻,自春至夏,袁兵猛烈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北海兵仅剩数百人。孔融却凭案读书,小城终于在夜间失陷,妻子被虏,他败逃东山。

建安元年九月,汉帝迁都许县,四十四岁的孔融,被征召为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的官员)。新都草创,朝中议会或应对事宜,都是孔融主持其中,公卿仅列名次,可见他的学识,在当时是有影响的。现举三例,可见孔融从政的见地。

马日磾奉命出使淮南,有意接近袁术,而袁术却轻视他,并夺其符节(代表中央使臣的一种象征),至使马日磾呕血而亡,公卿所论是要以礼制表彰他。孔融认为,袁术叛逆蓄谋已久,日磾在彼近一年,必有所知情,却态度暧昧,今皇上体抚旧臣,未加追查细情,就已是很宽恕了,此事不宜过渡宣扬。

建安二年,袁术僭越帝位,太尉杨彪与袁术有亲属关系,曹操以此欲借机除掉杨彪,将他下狱勘问。孔融认为杨彪,三世三公相汉,德高望重,未曾与袁术同流。所以急切找到曹操,以周礼“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为其辩解,曹操内心虽是耿耿于怀,但找不出杨彪与袁术的任何瓜葛,罪名难以成立,最后只好放了杨彪。

建安四年,孔融调任为少府(掌管皇帝衣帽、膳食的管员),当时荆州牧刘表,不向朝廷进贡,又自行郊祭天地,是僭越行为。汉帝诏示群臣讨论,孔融分析道,刘表虽然拔扈一方,罪不容赦,但是为了当前大局,暂时还不易掲露他,因为他地处偏远,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陛下应以国家为重,一旦听说不轨就兴兵讨伐,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的办法。我以为要先放一放刘表的事,以便巩固全局。孔融对曹操,言语多有讥讽,来表明自己态度,史有其例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占邺城,曹丕私纳袁熙之妻甄氏,孔融致书于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事后问孔融,出自那种典籍?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北征乌桓,孔融曾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意思是说,商周时的肃慎族,不向伐纣的武王贡献楛矢(楛是一种做箭杆树木);前汉苏武在北海放牧,羊群被丁零人盗走,这些事都可以一并结案了。稍后,孔融反对曹操禁酒,曾说“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紂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再后,孔融为了限制其权力,上奏汉帝宜推行“王畿制”,即在京城千里内,不予分封。因孔融知名,曹操表面上虽似宽容,但心中却非常忌恨。

有一个叫郗虑的人,深解曹操之意,他上奏汉帝,因为一些小过,力谏罢免孔融。郗虑与孔融是同乡,他的带头,颇有震撼力。再后由曹操出面,致书于孔融,劝说孔融与郗虑和解,不要因为一些误会,成为隔阂。书中重点在最后一句,“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意思是说,你不要再夸夸其谈,并结交类似的朋友,暗示孔融站到曹操这边。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推荐他为太中大夫(掌管议论政事)。这一软硬兼施的信号,并没改变孔融的初衷。

孔融直言无忌,闻人之善极力宣扬,面告其短退称所长,知无不言以为己过,所以海内英贤都信任他,经常是宾客盈门,“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孔融的威望,终于使曹操采取了果断措施,使郗虑再次罗织罪名,令路粹出面,掲发孔融的“四大罪状”:一,在北海见汉室多故,招集徒众说,“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又与孙权使谤讪朝廷,这是叛逆证据。二,身在公卿之列,衣冠有违礼仪,带头冒犯朝威。三,孔融曾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这些有悖人伦之说,是大逆不孝表现。四,孔融与祢衡相互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回答是“颜回复生”。以上所为,应处予重罪。

曹操以此为典型,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五月,诛杀了孔融与其全家,就这样五十六岁的孔融,被划上叛逆加不孝的句号。因为孔融在社会上,影响重大,事后,曹操又觉得难以服众,所以又亲自发布一篇“宣示孔融罪状令”,在这篇文告中,曹操不谈叛逆,只着重指出他“违天反道,败论乱理”的罪名,宣示于诸军将校,并以此搪塞世人。

纵观孔融一生,他的仕途并没有带给他多大荣耀,而他的落幕是,以孝知名又毁在孝字上,真是有些不可思议。孔融曲折的经历,诠释了一个书生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悲剧,他的实践可以从三个方面总结。

第一,孔融就任一方,在大动乱中,虽然也曾整军备武,但看不出他的自卫能力,说明他缺乏军事才能。而他的要旨是,试图以兴学重儒,举荐人才,达到以文治乱的目的,结果证明,在乱世权变中,到处碰壁。孔融近乎荒唐的临阵对敌,又只能是屡屡败北。这股书生气,在兵荒马乱中,显得即苍白又不合时宜,面对这一现实,孔融并没有从失败中,感悟到教训与启示。

第二,孔融在中央,无论是董卓还是曹操当权,他敢于不惧权势,直言不讳,嫉恶扬善,试图以自己意愿,匡正朝纲,这些都寄托着孔融济世的才识。低调处理马日磾;全力营救杨彪;对刘表知而不发,这些主张,应该说有利于当时政局的稳定,说明他在从政上还是有高明之处,倘若在治世时,说不定他会大有作为。孔融投身在衰微的乱世,力图再造中兴,只能是他一种夙愿。《后汉书》说他,“负其高气,志在靖难,”就是这种寄托。

第三,孔融出身世家,正统思想根深蒂固,他与曹操,是同时代人,但他与曹操的政治取向,是截然不同,当初,袁绍、曹操初露头角时,有人劝他要结识一方,孔融深知袁、曹终要图谋汉室,怒杀其人,表明了他的立场。

十多年来,曹操大权在握,在朝中扶植亲信,挟天子令诸侯,已成为既定的事实。孔融在曹操控制下的朝廷中,敢于锋芒毕露,抵制曹操,可见他不懼权势,是有些胆略,但这种无畏的对抗,没有一点用处,也不可能左右大局,相反,必然为曹操所不容。曹操诛杀孔融,就是要在朝中,清洗那些拥汉势力,以便攫取更大的权力。果然,孔融被杀后,六月曹操自立为丞相。

按孔融的一贯所为,不可能如路粹所说,是背叛加不孝。曹操在“宣示孔融罪状令”中,不提叛逆一节,就已否定了这一点。在所有罪状中,孔融的一些言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是否真如此,已无从查证,即使如路粹揭发,一些有损于形象的戏虐之言;还有他推荐的袮衡,给曹操带来的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也不足以构成死罪,更何况是株连全家!曹操含糊其辞处置了孔融,更加无所顾忌。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征讨荆州,迈进了赤壁之战的前夜。

孔融不具应变之策,仅以书生的热情,冲在治乱的实践中,实际上是志大才疏,注定要倒在强权下。反之,即使曹操不杀他,恐怕他也难有作为。

孔融对曹操,言语多有讥讽,来表明自己态度,史有其例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占邺城,曹丕私纳袁熙之妻甄氏,孔融致书于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事后问孔融,出自那种典籍?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北征乌桓,孔融曾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意思是说,商周时的肃慎族,不向伐纣的武王贡献楛矢(楛是一种做箭杆树木);前汉苏武在北海放牧,羊群被丁零人盗走,这些事都可以一并结案了。稍后,孔融反对曹操禁酒,曾说“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紂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再后,孔融为了限制其权力,上奏汉帝宜推行“王畿制”,即在京城千里内,不予分封。因孔融知名,曹操表面上虽似宽容,但心中却非常忌恨。

有一个叫郗虑的人,深解曹操之意,他上奏汉帝,因为一些小过,力谏罢免孔融。郗虑与孔融是同乡,他的带头,颇有震撼力。再后由曹操出面,致书于孔融,劝说孔融与郗虑和解,不要因为一些误会,成为隔阂。书中重点在最后一句,“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意思是说,你不要再夸夸其谈,并结交类似的朋友,暗示孔融站到曹操这边。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推荐他为太中大夫(掌管议论政事)。这一软硬兼施的信号,并没改变孔融的初衷。

孔融直言无忌,闻人之善极力宣扬,面告其短退称所长,知无不言以为己过,所以海内英贤都信任他,经常是宾客盈门,“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孔融的威望,终于使曹操采取了果断措施,使郗虑再次罗织罪名,令路粹出面,掲发孔融的“四大罪状”:一,在北海见汉室多故,招集徒众说,“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又与孙权使谤讪朝廷,这是叛逆证据。二,身在公卿之列,衣冠有违礼仪,带头冒犯朝威。三,孔融曾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这些有悖人伦之说,是大逆不孝表现。四,孔融与祢衡相互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回答是“颜回复生”。以上所为,应处予重罪。

曹操以此为典型,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五月,诛杀了孔融与其全家,就这样五十六岁的孔融,被划上叛逆加不孝的句号。因为孔融在社会上,影响重大,事后,曹操又觉得难以服众,所以又亲自发布一篇“宣示孔融罪状令”,在这篇文告中,曹操不谈叛逆,只着重指出他“违天反道,败论乱理”的罪名,宣示于诸军将校,并以此搪塞世人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孔融让梨后续 孔融把活命的机会也让给哥哥?
在《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了另一件事,挺有意思:俭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二六,俭少之而不告。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

0评论2020-12-282074

辱祢衡诛孔融杀崔琰 曹操为何对名士下毒手?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是曹操在用人机制上的一项重要

0评论2020-12-231444

揭秘孔融为何被曹操所杀?不孝只是借口!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也是汉末的大名士。在文学史上是“建安七子”之首。孔融于建安元年投靠曹操,历任少府等职,但在建安十三年,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将孔融杀掉了。孔融认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好比装了物体的瓶子,只要把物体倒出来,父母和子女就没有关系了

0评论2020-12-203157

孔融4岁让梨后因却因不孝言论被曹操处死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这个一直以来被我们当作楷模的人物,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劣行”。建安元年,袁绍之子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形势危在旦夕。孔融害怕有损其处变不惊的名士形象,仍饮酒作诗从不督战。直到敌军破城,他才仓皇出逃,被丢下的妻子和孩子

0评论2020-12-183305

揭秘曹操为什么以不孝之名杀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传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最后因为太过于直言和不会收敛锋芒等原因死于曹操之手。孔融有很多故事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雕塑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当时只有四岁的孔融,在父亲让他和其

0评论2020-12-161593

孔融的结局 揭秘历史上孔融悲惨命运的结局
孔融的结局:孔融,东汉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

0评论2020-12-152893

吃个梨都要让的孔融 最终竟因两大原因被杀
我们在小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小故事来教我们好多东西,有没有感觉几乎每个名人都有一个小故事,如果说起来,那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总之每个名人的小故事都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不说其他的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想大家倒着都能说下来了吧,今天

0评论2020-12-094949

让梨的孔融不是好父亲 为逃命丢弃两个儿子
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随着城中的一阵喧闹,敌军攻进了城内。此时此刻,这个一生不肯正视现实的狂狷书生,才在几名亲兵的掩护下,狠心地丢下了妻子儿女,在茫茫夜色中逃出绝地。可怜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只得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不争气的丈夫和父亲殉难了,

0评论2020-12-061411

孔融不只会让梨 还抛妻弃子崇尚不孝和吃人肉?
也许在很多人的童年时光里,都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过来的,其中“孔融让梨”应该是大家最熟知的一个。很多家长给孩子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都是教导自己的孩子要懂得谦让、为人大方,有礼貌。一直以来,孔融一直以楷模的形象示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足以改变历

0评论2020-12-044160

曹操那么爱才 可是为何又要杀死名士孔融呢?
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枭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挟天子以令将诸侯,就是小皇帝也恭敬他三分。如此高的权威,又有谁不服呢?孔融是孔圣人的后代,据说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一代名儒。自然也继承了家里的优良传统,学问渊博,诗赋俱佳。并且刚正不阿。曾多

0评论2020-12-011250

名士孔融带兵曾一塌糊涂 屡次被山贼土匪击败
孔融是三国名士,也是建安七子的第一位人物。小时候曾经因为四岁让梨的故事而被称为神童,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去拜谒当朝大名士李膺而名扬天下。十六岁的时候,党锢之祸横起,党人张俭因为避祸来到孔府,孔融和自己的哥哥孔褒争死为读书人仰慕。一时间孔融是大家

0评论2020-11-121009

揭秘三国让梨的孔融为什么会死于不孝之罪?
大家肯定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吧,在小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向孔融一样要尊敬兄长,孝顺父母。但是你肯定不会相信让梨的孔融竟是死于不孝之罪吧,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孔融长大后的故事应该会知道一些。小说里“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0评论2020-11-073290

孔融和祢衡之间交情有多好 孔融和祢衡为啥关系好
孔融和祢衡在中国的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祢衡,字正平,是平原郡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东德州这块地方。祢衡性格比较孤傲,算得上是孤芳自赏的那一类人吧,但是才华横溢。他和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是忘年之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祢衡十五岁的时候拜孔融为

0评论2020-11-013886

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是什么角色?孔融因何而死
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孙子,在当时很有名气。他的父亲叫孔宙,曾任泰山尉。孔子小时候很懂礼貌,中国人记住他的大都是从三字经开始的,说:融四岁,能让梨。孝与亲,所当执。其实孔融还是一

0评论2020-10-271254

曹操那么爱才可是为何又要杀死名士孔融呢
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枭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挟天子以令将诸侯,就是小皇帝也恭敬他三分。如此高的权威,又有谁不服呢?孔融是孔圣人的后代,据说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一代名儒。自然也继承了家里的优良传统,学问渊博,诗赋俱佳。并且刚正不阿。曾多

0评论2020-10-194235

孔融让梨是谦让还是伪善
孔融是中国古代的名人,之所以有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因为一件小事——孔融让梨。许多大人物在世的许多高尚德行,后人往往不知,而些许小事,却被后人铭记。世事之无常,让人一叹。对于孔融让梨,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褒奖,多以之为道德的楷模,谦让

0评论2020-10-164219

正史中孔融让梨的真实情况如何?
孔融是中国古代的名人,之所以有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因为一件小事——孔融让梨。许多大人物在世的许多高尚德行,后人往往不知,而些许小事,却被后人铭记。世事之无常,让人一叹。对于孔融让梨,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褒奖,多以之为道德的楷模,谦让

0评论2020-10-133615

三国探究 孔融为什么不能成一方诸侯?
孔融是三国名士,也是建安七子的第一位人物。小时候曾经因为四岁让梨的故事而被称为神童,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去拜谒当朝大名士李膺而名扬天下。十六岁的时候,党锢之祸横起,党人张俭因为避祸来到孔府,孔融和自己的哥哥孔褒争死为读书人仰慕。一时间孔融是大家

0评论2020-10-133787

孔子和孔融有什么关系?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吗?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融是东汉文学家,鲁国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那么孔子和孔融二人之

0评论2020-10-042677

解密:魏武帝曹操为何非要杀掉曾经让梨的孔融?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在演义中,曹操打算出师讨伐刘备,继而进攻东吴。孔融在朝堂上点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随后率大军出征。这是虚构。历史上,没有曹操出征拿孔融祭旗这一说。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孔融的确

0评论2020-09-262618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