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亡国之君中 崇祯为何不招人憎恶反而更同情?

风云人物  2020-04-01 13:040

“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是崇祯帝在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于煤山自缢前,留在衣服上的那份遗诏。崇祯是个亡国皇帝,但奇怪的是,他是一个比较不挨骂的亡国之君。且看历史上有名的几个亡国之君:汉末的汉献帝,软弱无能。陈后主陈叔宝,是个荒淫无耻有了名的皇帝。隋炀帝杨广,不说了,暴君的名气可与秦始皇并列。南唐后主李煜,长于妇人之手,几曾识过干戈?虽有一手的好词,却是以三千里江山为代价。这些人在历史上,是骂名多于同情的。但崇祯不一样,先看看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是怎么形容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同为亡国之君,崇祯到底有啥能耐,可以赢得死对头的同情?崇祯,十七岁即位,三十四岁殉国。在位十七年,饱受后人非议。是睿智,还是无能?是真相,还是阴谋?在明代诸帝中,崇祯是个比较注意恭俭并颇为勤政的皇帝。文献记载,崇祯即位后做了很多实事,先是清除擅权乱政的太监魏忠贤,调整“内阁”班底。后以封疆多事,“罢苏杭织造”,又“禁衣饰侈僭及妇女金冠袍带”。他白天上朝,晚上加班,常召对群臣开会议政至深夜。明朝这位亡国之君苦苦支撑了十七年,却终于没能在明末的内忧外患中力挽狂澜。“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是当时民间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些史学家认为,崇祯皇帝的亡国是“有君无臣,祸贻邦国”所致。就连崇祯自己也认为,他并非“亡国之君”,而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他在遗书中道:“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然而,在郭沫若眼中,崇祯帝的性格确是十足的“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他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有言:崇祯皇帝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大明祖训曰: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无论如何,崇祯帝还是守住了这最后的底线。他的离去,无声无息。煤山之上,仅留下那棵“罪槐”,几百年来默默地诉说着他的满腔愤懑与不甘。崇祯帝于煤山自缢的情节颇为著名,如今,北京景山公园里的那颗歪脖树仍是众人探寻的一景。然而,崇祯帝的尸骨并未出现在乱坟岗,而是被葬于明十三陵的思陵内。

乱世之中,是谁料理了他的身后事?又是出于什么目的?话说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农民军攻入皇宫,在清宫过程中,没有找到崇祯,遂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二十日中午,才发现崇祯帝已自缢身亡。李自成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装入柳木棺内,搭盖了临时灵棚。三日后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帝后棺椁在东华门所设灵棚连停数日,明朝的官员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将他抓住去见李自成,他“以头触阶,血流被面”。李自成劝其投降,李国桢回说:让我投降必须答应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应。

难办的是,崇祯帝生前并没有预建陵寝。思陵,在明朝时只是一座妃子坟——皇贵妃田氏(于崇祯十五年去世)之墓。于是,只好将崇祯葬入田贵妃的墓中。许是应了他生前的恭俭,崇祯帝的下葬经费少得可怜。当时昌平州“钞库如洗”,葬期紧迫,只得靠“该州各铺户捐挪应用”。据悉,先后有十人捐钱共350千文(当时约合银233.6两)。几乎只有这点钱钞,完成了崇祯帝后的整个葬仪。思陵石五供。正中为香炉,四足两耳方鼎形,左右为烛台,两边是花瓶。四月初四申时,帝后棺木送到,停放祭棚内,棺木前陈设猪羊金银纸等祭品,众人举哀祭奠。

祭毕,打开田妃椁(棺外木套),先将田妃棺移于石床右侧,次安周后棺于石床左侧,最后将崇祯帝的棺木放入田妃椁中,停放在石床正中位置。棺椁之前各设香案祭器,点起万年灯,遂将两座石门关闭,将隧道填平。崇祯帝后,在大顺农民军政权的命令下就这样葬入了田妃墓中。清朝入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士人为清廷效力,始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

思陵,虽然终清之世一直是崇祯皇帝的陵名,但在顺治、康熙年间,一些知识分子却不称其为思陵,而称之为“攒宫”。如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就直称思陵为“攒宫”,并加以解释说:“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

显然,他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场上,认为明朝的国耻未雪、君父之仇未报,因此,崇祯帝虽葬于田妃墓中,但却不能称“葬”,思陵也不能称“陵”。清朝灭亡后,军阀连年混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又蹂躏了祖国大好河山,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物保存下来。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悲惨大明 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为何救不了大明江山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杀,死前他干了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情——收葬魏忠贤遗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将死之人,为什么还要干这样一件看起来没用且自打耳光的事?我们知道,崇祯在天启七年继位,八月底登基的他,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开始对皇兄信

0评论2020-12-312648

洪承畴被俘后降清另解 怕被崇祯皇帝“问责”?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孟不离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后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历史上犯过错误、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该疑而不用,还是用而不疑呢?知人善用——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最重

0评论2020-12-293201

为什么明朝皇帝崇祯选择自杀殉国
其实早在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时候,很多人都劝崇祯迁都南京,南京在明朝是陪都,那里有较多的粮食及兵力储备,但是崇祯皇帝生性优柔寡断。再加上一些思想守旧的大臣认为这是逃跑、胆怯行为,会给大明王朝的面子上抹黑,最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让人没想到的是,

0评论2020-12-294675

崇祯皇帝性格孤僻多疑原因 童年丧母伤害太深
崇祯帝见到母亲画像,往事回忆,思绪万千,悲痛欲绝,泪如泉涌:“帝雨泣,六宫皆泣。”(《明史·后妃传》卷一百十四)朱由检迎进母亲画像,悬挂在宫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幼年丧母对他的伤害至深。乾清宫的悲剧很多,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的“三悲”—

0评论2020-12-271541

八旗兵战斗力世界第一是个幌子 崇祯成千古罪人
明末清初,十几万的八旗兵直捣北京城,轻松打下大明江山,大家都信以为然八旗兵战斗力如此强悍,其实不然。八旗兵战斗力很普通,出名的是军纪。八旗兵每次作战都会抢劫财物和奴隶,但是士兵从不私拿,都是战斗结束后论功行赏,而这种军纪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

0评论2020-12-252300

比吴三桂更可耻 他是直接送崇祯上吊的罪将
崇祯也许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他手下的文官武将,他多半不了了解,自然也谈不上因材任用……大同总兵姜瓖就是其中之一。大同是北京的西大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作为京城的屏障,大同不仅设立了巡抚,还有总兵驻军。大同的城池坚固什么的就不用多说了

0评论2020-12-253273

崇祯帝为什么最终改变主意赐死魏忠贤?
徐应元,原信王府太监。当崇祯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他就开始伺候这位主子爷了。可以说他是看着崇祯长大的,深知这位主子爷的脾气。就在魏忠贤企图以检讨书蒙混过关的时候,他及时发出了预警。这是最后的时刻,也是最关键的时刻,所谓雷霆雨露莫非王恩,您可千

0评论2020-12-252944

历史上李自成与崇祯皇帝 到底有多大仇恨啊?
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首领,他带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崇祯皇帝,树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农民起义军就在吴三桂和满清军队的结合夹攻下败亡,李自成也寿终正寝。有人说李自成和崇祯的两全其美是由于互断了对方的龙脉,才使

0评论2020-12-242762

明朝灭亡后崇祯帝子女下落之谜:崇祯后代在哪?
明朝末代皇帝的子女们下落之谜:崇祯迫周皇后自杀,又手刃妃、嫔、公主后,到万岁山吊死在一颗槐树上。明朝就此灭亡。但人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是:明朝末代皇帝的子女们哪儿去了?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率领农民起义军直

0评论2020-12-241984

朝鲜称臣后开始祭祀明崇祯帝真实原因
大报坛遗址在昌德宫后苑西北角,遗憾的是这里并没有向游人开放,只能隔着树林远望。大报坛是1704年,即明朝亡国六十年时,朝鲜肃宗为报答壬辰战争中向朝鲜派遣援军的明神宗万历皇帝而修建的祭坛。到了1749年朝鲜英祖又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崇祯

0评论2020-12-244468

崇祯皇帝为何在上吊前5天重新给魏忠贤修坟?
魏忠贤是明朝末期最得宠的太监,自称九千岁,明熹宗的时候,他飞扬跋扈,排除异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等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立即找了个借口,颁布魏忠贤十大罪状,发配凤阳,后又命人让魏忠贤自杀。可以说,崇祯除掉魏忠贤及其党羽

0评论2020-12-234607

崇祯杀袁崇焕是找“替罪羊”吗?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崇祯皇帝作为大明帝国最后一位天子,他比前任几位皇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都更加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不仅颇有中兴之志,也做过诸多实践之为。只可惜,他从前辈手中继承来的宝座还是那个宝座,但江山社稷已经千疮百孔

0评论2020-12-231629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