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安保险6月30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内地金融科技第一股。与此前在美国上市的互金公司不同,众安保险讲的故事与整个中国有关。
对投资机构来说,众安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被投资机构”,更是借此进入保险业、金融业和互联网业的敲门砖。比众安有更多客户量、更多科技含量、更有想象力的标的,这个市场上已很难重现。
对于传统的保险机构来说,通常需要关注的是:保费规模、业务增速,投资收益和盈利状况。因为上述几项考核标准,过去几年,保险业出现了无数怪现状。为拼保费规模,从上到下,公开鼓励万能险销售大跃进。
万能险本来的设计意义是提供在理财和保障账户之间的自由选择。但这种需要极大学习成本的产品,和以互联网和银保为主的销售模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落差。终于在2017年轰然倒下,以万能险人人喊打,前海恒大安邦万能险保费悬崖式下跌作为终结。
相比之下,众安的模式,单纯得让人奇怪。在中国,做一个保险公司是复杂的,因为保险牌照通常意味着融资工具。但互联网公司反倒很简单,只要激励逻辑正确,那么一心做大做好,回报股东。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的对保险公司的考核标准,此时是失效和不合时宜的。
众安在招股书里强调的几个数据,没有一个和上述紧密相关。保费收入也有,但和保费狂飙突进时期的那几家相比,有本质的区别。更亮眼的是用户数和客单价提升速度。
众安的用户数是什么概念?4.92亿。
再给你几个数据。中国移动4G用户数5.83亿户,新浪微博月活用户数3.4亿,中国平安互联网用户总量约3.77亿——这里面包括了陆金所、好医生、平安好房、壹钱包、金融壹账通的所有用户。
而且要知道,这些用户不是注册用户,都是产生购买行为的用户。2016年众安的每客户年保费是9.3元,保费收入34.08亿元,可以算出2016年众安服务了3.66亿用户——这是互联网第一梯队级的数字啊。
有人说了,别逗了,什么三亿四亿,不都是依靠股东阿里巴巴,吃那点退运险的残羹么?哪天阿里一翻脸,众安是不是没有依仗了?
其实从招股书上看,这块可能出现的风险,基本已经算是逐步缓释了。
2016年,从保费收入的增长率看,众安健康险、货运险和意外险排名增速前三。而极为依赖阿里体系的退运险产品占比再次下跌,从2014年占比70%,到2016年,已经占比只有35%,同时这块的保费收入也出现了轻微的下降,大概应该归功于众安决心强化自身发展能力的背景下,主动做出的结构调整。
另外2016年众安推出了比较王牌的“尊享e生”,纯通过社交网络走红,通过产品标准化设计和营销亮点突出,给2016年的健康险市场留下了不少亮点。
最能够看出财务数据健康度的,应该是众安的客户年保费的升幅。
2016年众安的每客户年保费是9.3元,但要知道,2014年才3.9元,客单价每年翻倍式上升的难度,但凡做过互联网业务的人就能理解。从战略上要调整每个险种的保费占比,要开发新的险种,从战术上也要对每个渠道和每种营销手段深耕细作。
当然也有不少产品起色不大,比如车险,在当前微利+车险二次费改的背景下,众安的车险表现得挺平淡的。但相比于传统的保险公司,众安也有意外结出的果实,比如在去年,成立了专门做信息技术服务的子公司,向同业输送成熟的保险科技解决方案。
无论如何,众安和平安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平安重销售,众安重场景,在很多场景里甚至感受不到众安的品牌存在。这也和众安一贯的自诩非常接近,做一家保险科技公司。
另外一方面,在五亿用户背景下,众安也很像一家纯互联网公司,未来有望展现出强大的网络外部性。这表现推出新产品、进入新场景时,都很容易迅速突破用户和数据瓶颈。对于众多投资方来说,通过对五亿用户的进一步场景挖掘、产品创新,众安也展现出外部改革保险业的无限可能性。
查看更多关于【文艺欣赏】的文章